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

《當代》「復出號」編輯室手記


20100606
《當代》復出

《當代》


一本雜誌休刊再出版叫「復刊」,休刊――復刊――休刊,然後再出刊,有什麼專有名詞沒有?想了半天好像沒有前例可尋,所以採用「復出」。《當代》「復出號」終於在二○一○年六月踏出第一步。
  媒體就像人一樣,要擺脫平凡或平庸,必須有鮮明的「人格」,還要有「人格的深度」。一九八六年籌劃《當代》的創刊時,已經胸有成竹,約稿、編輯、出版,不必花太大的心思去考量。但是,《當代》已經歷二十年的歷史,也出了二三九期,重新出發,要以什麼「風格」呈現?更重要的是,如何在現有建制下突破原有的格局而能耳目一新?
  《當代》以新的風貌出現,是經過深思之後的成果。《當代》決定以台灣為論述主體,必須走出一條新路,獨樹一幟;既不能尾隨在平面、電子媒體日用平常的報導之後,也不能像電視遊談無根的評論。我們用「事件」撐起大廈;選擇能成為「事件」的事件,突出其問題性,也深入剖析。凸顯「事件」的同時有了我們的價值判斷與批判性。
  我們的核心價值其實很簡單,就是民主、法治與人權――「自由」的有無、多少與上述三個因素成正比;從而建構了我們的批判性。所有的問題以此價值觀去衡度,批判也就出來了。舉台灣目前的例子,一旦民族/血統/文化與民主、法治、人權發生衝突,你選擇哪一邊?台灣要走哪一條路,是民主台灣或獨裁中國?這是大課題,也是台灣最終選擇的主軸。
  台灣最重要也是最大的自保利器,非民主莫屬。台灣過去二十年的民主,在馬英九兩年執政下已被踐踏危殆;追本溯源,就是過去八年沒有真正落實轉型正義。黨國時代凌辱、欺壓人民的人,包括司法人員,繼續在公權力的位置上,外無懲處、內無耻感;老的專制政黨中國國民黨一旦回來,所有舊思惟全部復辟。當年打著「反共愛國聯盟」大旗的馬英九,不僅不反共甚而媚共;匐伏在中國之下,中國要打擊的對象如圖博(Tibet)、東土耳其斯坦以及台灣,也成為馬英九打擊的對象。尤其呼求「人民自決」的台灣人,成為國共兩黨連手的敵人;馬英九用違法違憲的手法,下前總統陳水扁於獄,背後的政治動力顯豁。針對過去,《當代》要在文字上進行「轉型正義」,面對當前的不正義也要誅伐、揭露與導正。卡爾.巴柏(Karl Popper)強調的「開放社會及其敵人」,可以代表本刊戮力的宗旨。是為「復出號」引言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